在现代暖通空调系统中,多联机(VRF)系统因其高效节能、灵活控制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,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、住宅楼宇以及公共设施中。然而,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运行时,室外换热器极易出现结霜现象,严重影响系统的制热效率与运行稳定性。长期以来,如何有效防止或延缓多联机系统在冬季运行中的结霜问题,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。近年来,随着智能控制算法、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,多联机系统的防结霜控制技术实现了重要突破,显著提升了系统在严寒气候下的适应能力与整体性能。
传统多联机系统的除霜策略多依赖定时或温度阈值判断,即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且运行时间达到预设周期时,系统自动进入逆循环除霜模式。这种“被动式”除霜方式存在明显缺陷:一方面,无法准确判断实际结霜程度,容易造成频繁无效除霜,导致能耗增加和室内温度波动;另一方面,在未充分结霜的情况下启动除霜程序,会中断正常供热,影响用户舒适体验。因此,开发更加精准、动态响应的防结霜控制机制成为技术升级的关键。
近年来,基于多参数融合感知的智能防结霜控制系统应运而生。该系统通过集成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、风速仪、红外热成像模块及压力检测装置,实时采集室外机组表面温度分布、空气含湿量、蒸发器翅片状态等关键数据,并结合室外环境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。借助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处理能力,系统可建立动态结霜预测模型,实现对结霜趋势的提前预判。例如,当系统检测到蒸发器表面温度接近露点且相对湿度持续偏高时,即可启动预警机制,调整运行参数以减缓结霜速度,而非直接进入除霜流程。
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体现在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应用上。现代多联机系统普遍采用基于模糊逻辑、神经网络或强化学习的智能控制策略,能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和实时工况自主优化压缩机频率、风扇转速及膨胀阀开度等参数组合。在面临潜在结霜风险时,系统可通过适度提升冷媒流量、调节气流组织方式或短暂提高蒸发温度,有效抑制冰晶形成。这种“主动防御”式的调控手段不仅减少了除霜频次,还延长了连续供热时间,提升了整体制热能效比(COP)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新型亲水/疏水复合涂层材料的研发也为防结霜技术提供了物理层面的支持。通过在换热器翅片表面涂覆纳米级功能性材料,可显著改变其表面能特性,使凝结水更易形成水膜并快速滑落,避免水滴滞留冻结。实验数据显示,采用此类涂层的机组在-5℃至2℃的典型结霜工况下,结霜速率降低约30%~40%,除霜周期延长近50%,大幅减轻了系统负担。
此外,部分领先厂商已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多联机系统运维体系。通过对每一台室外机建立虚拟仿真模型,结合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实时映射与状态推演,运维平台可在结霜初期识别异常热阻变化趋势,并远程推送优化指令。这种“预测—干预—验证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极大增强了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与抗干扰性能。
总体来看,多联机系统防结霜控制技术的突破并非单一环节的改进,而是传感、算法、材料与系统集成等多领域协同创新的结果。当前,已有多个品牌在其高端机型中搭载了新一代防结霜解决方案,并在北方寒冷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反馈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,多联机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。可以预见,彻底摆脱“低温低效”困局的全天候高效热泵系统正逐步成为现实,为建筑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