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。在众多建筑用能系统中,暖通空调(HVAC)系统的能耗占比尤为突出,尤其在商业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中,其运行能耗常常占据总能耗的40%以上。多联机系统(VRF,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)因其高效、灵活、分区控制等优势,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。然而,单纯依赖传统电网供电的多联机系统仍存在较大的碳排放压力。因此,探索多联机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协同运行模式,不仅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也为构建低碳、智慧的建筑能源系统提供了新路径。
多联机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变频调节能力和冷媒流量的精确控制,能够根据室内外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压缩机转速和制冷剂分配,从而实现按需供能。这一特性使其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表现出优异的能效比(COP),远高于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。然而,多联机系统的电力消耗仍然依赖于外部电网,若电网以化石能源为主,则其间接碳排放依然较高。为此,将太阳能光伏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多联机系统进行集成,成为降低系统碳足迹的关键方向。
在实际应用中,光伏发电系统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形式。通过在建筑屋顶或立面安装光伏组件,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直接为多联机系统供电。这种“光储空”一体化模式,不仅减少了对市电的依赖,还能在光照充足时段实现“零碳运行”。例如,在白天光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,光伏系统产生的电能优先供给多联机运行,多余电量可储存于储能电池中,供夜间或阴雨天使用。这种能量调度策略显著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自消纳率,降低了整体用电成本。
此外,多联机系统的运行特性与光伏发电的出力曲线具有天然的互补性。夏季是空调负荷的高峰期,同时也是太阳辐射最强、光伏发电出力最大的季节。两者在时间维度上的高度耦合,使得光伏电力能够有效匹配空调系统的高能耗需求,极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协同效率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,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光伏出力、电网电价、室内温湿度及设备运行状态,并据此优化多联机的启停策略和运行模式。例如,在电价高峰时段优先使用光伏或储能供电,而在电价低谷时补充充电,既节约了电费,又减轻了电网压力。
除了光伏发电,风能、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可与多联机系统形成协同。在风资源丰富的地区,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可作为辅助电源,补充电力供应。而地源热泵技术则可通过地下恒温层提供稳定的冷热源,与多联机系统结合,进一步提升系统整体能效。特别是在冬季供暖阶段,地源热泵的COP值通常高于空气源系统,配合多联机的精准控制,可实现更高效的热量输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多联机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运行离不开智能化管理平台的支持。现代楼宇自动化系统(BAS)和能源管理系统(EMS)可以通过数据采集、负荷预测和优化算法,实现对多种能源设备的统一调度。例如,基于天气预报的光伏发电预测模型,可以提前规划多联机的运行计划;结合 occupancy detection 技术,还可实现按人员活动情况动态调节各区域温度设定,避免能源浪费。这种“源-网-荷-储”协调互动的运行机制,正是未来智慧建筑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。
当然,该协同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。首先是初始投资成本较高,光伏组件、储能电池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一次性投入较大,回收周期较长。其次是系统设计和运维复杂度增加,需要跨专业团队协作,确保电气、暖通与能源系统的无缝对接。此外,不同气候区、建筑类型和使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差异也需充分考虑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的技术套用。
综上所述,多联机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运行代表了建筑能源系统向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通过合理整合光伏、储能与智能控制技术,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,还能提升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经济性。未来,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,这种协同模式将在更多公共建筑、商业综合体乃至住宅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,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